第347节
但玛朵本人却像是没事人一样,说要与她义结金兰,伤势还没好,就火急火燎地跟她拜了把子,还说以后要是被人欺负,就来找她这个做姐姐的,她一定替她出气。
玛朵的热情,让苏墨钰有些难以适应,于是就趁着闲来无事,在镇子上晃悠。
耶律祁打仗是个好手,却不怎么会治理城镇,赶走了大晋的官员,整个城镇乱七八糟,鸡飞狗跳,没有及时逃走的大晋百姓,全被契丹人关了起来,她想救他们,却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提出这个要求的资格,不免有些沮丧。
这日,她仍是如往常一般,在玛朵来找自己之前,就先离开了营地。
此时镇子上,已经没几个大晋人了,全部都是契丹的士兵。
经过一处牧场时,她惊讶的发现,这片圈/养牛羊的地方,之前原本是一片耕地,结果竟然被契丹人拿来养牛羊。
她找来一名士兵,问:“在这里养牛羊,是谁的命令?”
苏墨钰此时穿着契丹的服饰,但脸容看上去,却不像是契丹人,那士兵不清楚她的身份,只好老实回答:“是大王子。”
耶律祁?这家伙脑袋被驴踢了不成?把好好的耕地拿来养牛羊?暴殄天物啊!
心痛的同时,她忽然想到了一个好法子,不但能解决契丹长久以来的饥荒问题,还能救下那些大晋平民。
“什么?退牧还耕?”耶律祁听到她所谓的建议,一脸不解。
“你让士兵拿来圈/养牛羊的那些土地,都是非常珍贵的耕地,拿来种粮食的话,每年可以收获大量稻米,这样大家就不会挨饿了。”
耶律祁半信半疑:“契丹人不会种地,那些土地留着也是浪费,不如拿去放养牛羊,至少到了冬季,不会再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
苏墨钰连忙道:“契丹人不会,但大晋人会啊!”
第298章 经历的绝望还不够多
“你是什么意思?”虽然已经猜到了她的用意,但耶律祁并不能肯定。
苏墨钰道吗,“城里不是关押了许多大晋的百姓吗?可以让他们去种地,免去赋税,每年收成的七成交给你们,剩下的维持他们的生活,这样不但解决了耕地的问题,大晋的百姓,也会感激你们的。”
耶律祁淡漠道:“我们不需要大晋人的感激。”
“你不需要大晋百姓的感激,但契丹百姓,却需要粮食来维持生活,你养得那些牛羊,能养活多少人?况且牛羊还要吃草,耗费饲料,你如果足够明智,就该同意我的建议。”
耶律祁定定看了她一阵,蓦地一笑:“苏墨钰,你很聪明,用这这方式来救你的同胞,不过你应该明白,我对大晋人的死活,根本不在乎。”
“但你在乎契丹百姓的死活。”
“那又如何?”
“你会同意的,因为我能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爱民如子的统领者。”
“说话好也没用,让我把好不容易占领下来的土地归还给大晋人?绝不可能!”
“耶律祁!”苏墨钰恼了,这家伙绝对是她这辈子见过的,最固执的家伙了:“你心里其实很明白,答应我的提议,是最正确的选择,拥有足够的粮食,就能让契丹的子民,安稳度过整个冬天。但你却因为内心中,对大晋人的偏见,而选择拒绝,选择让自己的子民挨饿,你这种做法,简直自私至极!我收回刚才的话,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上位者,你只是个任性妄为,随心所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的王八蛋而已!”说完,她转身便走。
耶律祁一把拦在她面前:“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你自私自利,任性妄为。”她仰头看着他,毫不畏惧地又将之前的话重复了一遍。
“你――”耶律祁恶狠狠瞪着她,额角青筋迸绽,一拳打在她脸侧的木桩上。
苏墨钰拧了拧眉,却仍是一脸无谓的模样。
她知道,耶律祁这个人看似凶悍,却是个很有原则的人,气归气,不会真的对自己动手。
“来人!”他高喝,几名契丹武士冲了进来。
他看了眼苏墨钰,“去把那些关押的大晋人放了。”
几人面面相觑,“大王子的意思是,把那些俘虏全部放了?”因为太过惊讶,忍不住又问了一遍。
“是,全部放了。”他清晰道。
虽然还是心存犹疑,但既然是大王子的吩咐,几人不敢不从。
耶律祁冷哼一声,不再理会苏墨钰,反身走回到桌前,拿起笔,写了几行字,叫来一个卫兵,“把这上面的内容写到布告上,贴在城里。”
吩咐完毕后,耶律祁起身,负手踱到苏墨钰面前:“苏墨钰,你很厉害,怪不得大晋皇帝千方百计想要杀了你。”
苏墨钰微笑:“不是我厉害,而是大王子英明,在自己狭隘的看法面前,最终摒弃成见,选择了大义。”
“我不如你能说会道,但这里是契丹,不是大晋,你的所作所为,若有益于契丹百姓,我耶律祁便以娜仁萨满的名义发誓,永远将你奉为座上宾,但若是你有半点危害到我的国家,我的亲人的举动,我也绝不饶你。”
“我明白。”她点点头:“你理应如此。”
“三弟和玛朵都很喜欢你,我也希望你能一直留在契丹,但愿你不会让我失望。”
苏墨钰笑笑,没有回答他。
失望?
他大概是经历的绝望还不够多,不明白世上的事千变万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前一刻还山盟海誓的夫妻,下一刻就有可能将最锋利的刀子,刺进彼此的心脏。
失望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普通了,总是拿出来放在嘴边,着实没有必要。
不过她也懒得与他解释,说再多,都会被他当成巧言善辩,只要他活在这个世上,那么总有一日,他会尝到失望……不,是绝望的滋味。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