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烧陶?”昆不明所以。
“这个我一句话也说不明白,族长等我做出来成品就知道了。”关键是她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做好。
别说她是历史系的,就是小学生都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可知道是一回事,现代造纸多机械化,手工造纸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传承,真正懂得并且会做的人极少了。
唐漪瑜在书本资料上有过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大致步骤。
思量一下,唐漪瑜决定明天开始让手工部开始做工具设备。
能在兽世打造出来设备有限,能省则省,能替换则替换。
当晚,唐漪瑜点着火把将需要用的东西都写、画出来。
次日一早,隐被打发去扒树皮
为什么不用竹子了?
因为竹子光是浸泡就需要半个月时间,唐漪瑜不想等那么久。
树皮选的是部落附近的一种高纤维的树,不知名,只知道这种树撕开树皮里面还有一层像麻网一样的东西,唐漪瑜觉得这种树很适合做纸浆,当然,也不能光指望一种树,她就让隐去多找几种树皮回来试一试。
树皮还要浸泡7-10天左右,视情况而定,泡完了还要煮,煮的时候需要加碱或者石灰,这些唐漪瑜现在都没有,只能试试草木灰,挑选一些燃尽后呈白色或灰白色的草木灰加入一起煮,这就需要大锅,最好不要分开几锅的煮,怕火候不统一,纸浆参差不齐。
煮完还需要一个洗浆池,洗浆是为了把煮好的原料中的草木灰和杂质尽量冲洗掉。
原本还有一个步骤是晒白,只是唐漪瑜觉得没必要多白,而且晒白需要的时间也是很多天,能够一次成功就不错了,所以这一步她就省了。
接着是打,把原料打碎到最细腻成浆水状,这繁琐又重力的工作交给了部落里的雄性们。
到此原浆就已经好了,再接下来需要用到竹席子捞纸。
捞纸时要不停的把浆槽里的水和纤维搅匀捞出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湿纸页。
之后把湿纸页里的水分挤压出来,挤压不可能一张一张的来,至少也得几百张,这就有点考验技术了,压狠了纸浆就薄了容易破,压轻了水分还是在里面。
光是这一个步骤,唐漪瑜就跟一众人来回试做了十几次,终于找到窍门了,五百张纸浆加压三块巨石,压出来的湿纸刚刚合适。
最后一步就是烘干了,烘干在专业上叫焙纸,就是将半干的纸利用高温彻底脱水晾干。
正好这一步需要用到焙窑,唐漪瑜索性让人建了个土窑,比之前做蛋糕烤红薯的窑还打了十倍不止。
这窑最主要是等着烧陶用的。
焙纸的温度和时间要掌握好,火太大纸就变脆了,火太小纸还是潮湿的。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是造纸最后一个步骤,唐漪瑜也没想到前面反复失败几次会用这么久的时间。
当焙窑打开,把纸拿出来的时候,唐漪瑜说不上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纸是造成功了,就是这纸,颜色有点深,灰不溜秋的,还薄厚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