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穿越之细水长流

第256节

穿越之细水长流 卉苗菁彩 6867 2024-06-29 19:23

  云氏……

  早起去五福院请安,红枣看到老太爷不自禁地就想起了昨天谢尚告诉她的事,然后便就觉得无法直视。

  幸而红枣是女眷小辈,男性长辈前的正统礼数是低眉垂目,不问不答,故而跟着云氏问过安后便就能退到一边做壁花,并不似谢尚、谢子安每回都得嘘寒问暖,说上几句——所以,红枣觉得她还能忍。

  “爷爷,”落座后谢子安当先笑道:“上回说的摘果器做好了,您看什么时候得闲,咱们摘柚子去!”

  谢尚一听立刻跳起来道:“做好了?在哪儿呢?”

  红枣……

  云氏眼见谢子安父子又将留下来摘柚子,便又主动告辞。红枣跟着云氏动作,道福起身的时候,看到老太爷锦袍前摆上挂着一个拳头大的白玉把件,而图案正是昨儿谢尚说的“五子戏弥勒”——红枣知道这便就老太爷养的玉了。

  午饭后谢尚同了显荣和振理抬着的一筐子柚子家来。

  “摘这么多?”正在院子里看菊花消食的红枣惊讶道:“吃得完吗?”

  “多吗?太爷爷院里的这个柚子是红心蜜柚,特别甜。我一次就能吃半个!”

  红心柚?红枣看着柚子筐的眼睛瞬间就亮了——想吃!

  等吃柚子的空隙,红枣问谢尚:“尚哥儿,太爷爷那块玉养几年了?”

  谢尚闻言一愣,转即笑道:“我算算啊。那玉是我八岁时养的,差不多三年吧?”

  “三年就能养成?”红枣有信心了。

  老太爷要上挂的玉把件质地细洁,温泽莹润,虽只一眼,但已让红枣印象深刻——无论玉质还是光泽都是红枣理想中玉的形容。

  “这原是老太爷拿给我练手的新玉,所以好养!”

  一不小心,谢尚便说漏了嘴。他下意识地看看红枣,眼见她没反应过来便又接着言道:“论灵性,远不及咱们两个的唐玉。”

  “爹有块养了十八年的汉玉,你是没见过,见过你就知道了玉有灵。”

  “所以爹还给他这块玉起了个名字,叫小和!”

  “小和!”红枣好奇问道:“这什么寓意?”

  谢尚道:“天下最有名的玉是和氏璧。他这块不敢跟和氏璧相提并论,但叫个小和倒也罢了!”

  闻言红枣绝倒。

  “对了,”谢尚想起来了:“咱们这对玉还没名字呢,红枣,咱们赶紧地给取一个!”

  红枣……

  红枣对玉了解不多,而且也没有谢子安的狂傲口气,她想着玉有五德,便说道:“既然养玉是观想玉的五德,那我这块玉便就叫五儿吧!”

  “五儿?”谢尚闻言赞道:“好!”

  “玉石属阴,合该取个阳名儿方才阴阳调和。而五是阳数,且位置居中,有调和之意。故而《说文》云: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红枣,你这个名字取的极好,如此,我这块玉便叫一一吧!”

  “一一?”

  “嗯!”谢尚点头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一为万物之始。而《尚书》中又讲玉有十一德,所以,我这块玉叫一一,正堪配你的五儿!”

  十一比五?红枣不高兴了,心说凭啥谢尚的玉比她的还多六个品德?一会儿她仔细翻翻《尚书》去……

  说定玉的名字,谢尚又道:“红枣,这几天我替你想了两个字,你听听,看喜欢哪个?”

  早已忘了这茬的红枣……

  “第一个是‘红玉’。宋王安石《赋枣》诗有‘日颗皱红玉’之句,这红玉便是红枣的别名……”

  “第二个是‘菊英’或者‘秋英’。红枣,你生于九月,正是菊月,故我便取了陶公‘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这句……”

  “第三个是‘温惠’。古有云:‘取名,女诗经,男楚辞’。《诗》里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之句。温惠便是温柔聪惠的意思!”

  比起红玉、菊英和秋英,红枣觉得也就“温惠”听着不似丫头名字,便点头道:“就这个温惠吧!”

  谢尚满意点头道:“我也觉得这么好,大方!”

  红枣……

  第250章 重阳节盒(九月初六)

  九月初六早上红枣正在主院西厢房听云氏和管事说话,听门的小丫头忽然跑到堂屋门口往里张望。

  绿茶瞧见跑过去问了几句话,然后转回身又和云氏耳语了两句。

  云氏一听便摆阻止了管事的话,站起身笑道:“尚儿媳妇,你娘家来人送重阳花糕和重阳节盒,你同我去堂屋见见!”

  红枣闻言便是一怔。

  九月农忙,庄户人家忙秋收还忙不过来呢,哪里有闲心过什么重阳节?

  反正过去几年,红枣在高庄村根本就没听说过重阳节,也压根没吃过什么重阳花糕和重阳节盒。

  红枣没想到她爹娘会给她送重阳糕,一时听说心里自是激动——她爹娘若不是想着她,红枣心想:哪里会在农忙时候想到只城里人才有的重阳节,然后来给她送糕?

  “是,娘!”

  红枣站起身答应,再抬头便是一脸灿烂欢喜。

  云氏看到红枣脸上瞬间涌现出来的喜气,不觉轻叹——尚儿媳妇平时看着跟没事人似的,云氏暗想:不露一丝端倪,但其实内心里却还是想家想她爹娘的。

  李家来送礼的是四丫的伯母余曾氏和张乙的娘张赵氏。

  红枣看余曾氏和张赵氏两个人虽说没穿长袍,也没系裙,但身上的衣裳是一色族新的紫红细棉布,头上也簪了足有巴掌大的粉色桃花菊,便知家中平安无事,这脸上的笑便更甚了。

  余曾氏和张赵氏两个人进屋时手里捧着王氏送来的礼物。

  礼物是两个食盒,每个食盒上插着一面红粉黄绿蓝五彩纸做的重阳旗。

  这年头还有五彩纸?红枣心中讶异,定睛细瞧,然后方才看到每面旗帜都是由许多的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彩旗糊拼而成。

  红枣目数了一下,发现大彩旗的每条边都有九面小旗帜——如此所有小旗加到一处,足有整整四十五面小旗。

  小旗上剪出牙边以及水浪云丝等各色花样,旗子的中间贴了金纸剪成的圆圈,然后圆圈上拿黑墨写了“令”字。

  红枣还是前世小时候才见过这样的重阳小旗,现当下见到,不觉分外亲切。

  余曾氏和张赵氏都是头回出门做客,当下都颇为紧张——进门时两人从碧苔、金菊面前走过,都没能留意到一直盯着她两个看的丫头。

  进门先拘谨地问了云氏的好,然后便呈上礼物。

  陶氏和安棋上前接过食盒转放到堂屋的八仙桌上。春花和绿茶拿来矮凳给余曾氏和张赵氏坐,然后又有小丫头送上茶来。

  看着余曾氏和张赵氏捧着茶盏不喝,云氏知道两人拘谨,便在依礼问了李满囤、王氏的好后转与红枣道:“尚儿媳妇,你娘既打发了人来瞧你,你这便就领了她们去你屋说话去吧!”

  然后云氏又对余曾氏和张赵氏道:“两位嬷嬷既然来了,便和你们姑娘好好说回子话,然后吃了饭再家去。”

  红枣闻言自是求之不得。她给云氏告了退便领了人出了主院,回自己的西院。

  出了鸦雀无声地主院,余曾氏舒了一口长气后方才放松下来,然后也终于认出了她身边走的两个丫头便是她的亲侄女碧苔和金菊。

  金菊对上余曾氏的眼睛,忍不住冲她抿嘴直笑,但并不上前。

  余曾氏见状立就放了心。

  金菊笑的时候虽然不似先前在家那样敞着嘴傻乐,余曾氏想:但欢喜时眼睛里的光却是没变——可见孩子在这儿学到了规矩且未曾受啥大委屈。

  这就好!

  余曾氏接着又瞧红枣,眼见她头上簪了两只金如意,然后插了支一朵花心黄色,花瓣尖绿色,花瓣边白色,花瓣粉紫色的四色绢花,不觉心说:小姐这头上的金簪倒也罢了,这绢花却是做得巧,四色绢布无缝地缝在一起,瞧着跟真花似的!

  只这世间又哪里有一朵有四个颜色的真花呢?

  进到西院,红枣方才笑道:“曾妈妈,我爹、娘、弟弟身子都好吧!”

  “好,好!”余曾氏赶紧回道:“小姐,太太使小人捎话给您,让您只管放心,家里一切都好!”

  “再就是家里水稻也都割好了,再有三个好日头就能入仓了!”

  “玉米还在收,……”

  红枣……

  红枣等余曾氏说完,方才问道:“余妈妈,今儿你们是怎么来的?”

  闻言余曾氏方才想起赶车送她们来的潘平。

  余曾氏道:“小姐,小人们是坐潘平的骡车来的。但到了二门,就只我和张嫂子能进来。”

  红枣点点头,叫小丫头道:“黄鹂,你跑去告诉陆虎和小喜,桂庄来人了,让他们去看看门房给安排在哪里了?记得拿些茶水点心过去!”

  “然后再告诉谷雨和小乐,让他们去梓庄告诉张乙,就说他娘来了,让他赶紧家来!”

  张赵氏今年虽进了不少次城,长了不少的见识,但对于谢家还是有种本能的畏惧——她自从跟着两个穿裙子的门房婆子进了二门后,便一直低着头,并不敢东张西望。

  现听到儿子的名字,张赵氏终于抬起了头,然后便看到自己站在一个院子的前廊上。

  红柱子红靠栏的前廊,柱子上刷的红油漆透亮得跟水盆里的清水一样照出人脸;廊下横梁挂着许多鸟笼,里面蹦跳着浅粉、翠绿、鹅黄等各种从没见过的鸟儿;廊前的院子挨着房屋种了好几棵枫树,正是枫叶红的时候,一院红叶灼烧得比夏天傍晚的火烧云还要热烈;院子的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红漆花架,花架上堆叠了有几百盆闻所未闻的奇花……

  张赵氏从没见过有这许多好看的花,好看的鸟以及好看的人的院子,一时间竟看直了眼睛,心说:我这不是到了天宫了吧?

  “张妈妈,”红枣告诉张赵氏:“今儿张乙一早就去梓庄看收成去了,现打发人叫去了,有半个时辰就能家来!”

  时张赵氏脑海里全是红枣院子里的盛景,听说儿子不在,竟难得的没哭。

  梦游一样地跟着余曾氏往前走,结果走到临近堂屋门的地方,张赵氏鼻尖嗅闻到一股辛香,然后便忍不住“阿——嚏”一声打了一个喷嚏。

  张赵氏被自己的喷嚏唬住,头立刻便吓得又垂了下去。

  红枣前面听到,回身笑道:“门口这两盆茱萸的味道有点辛,初闻到难免不适应,一会儿习惯了就好了!”

  张赵氏知红枣如此说便是为自己揭过此事,心里自是感激。

  进屋坐下,碧苔、金菊端了茶水点心进来,然后又有粗使婆子送了刚刚的两个食盒进来。

  红枣看到花花绿绿的重阳旗,忍不住笑道:“余妈妈,这旗是哪里做的?这么精致?”

  余曾氏道:“这是老爷在东街纸扎店订做的。”

  红枣点点头,心说怪不得!

  余曾氏想想又道:“这还是九月初一的时候,老爷太太来城隍庙祈福,看到东街纸扎铺里在做这个旗子卖,然后方知道城里还有重阳节这个风俗。”

  “小姐,因为您今年是新婚头一年,老爷太太不能接您家去过重阳,所以便命小人们把重阳花糕和重阳节盒给您送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